苏轼·宋
我昔南行舟击汴,
逆风三日沙吹面。
舟人共劝祷灵塔,
香火未收旗脚转。
回头顷刻失长桥,
却到龟山未朝饭。
至人无心何厚薄,
我自怀私欣所便。
耕田欲雨刈欲晴,
去得顺风来者怨。
若使人人祷辄遂,
告物应须日千变。
我今身世两悠悠,
去无所逐来无恋。
得行固愿留不恶,
每到有求神亦倦。
退之旧云三百尺,
澄观所营今已换。
不嫌俗士污丹梯,
一看云山绕淮甸。
苏轼·宋
我生百事常随缘,
四方水陆无不便。
扁舟渡江适吴越,
三年饮食穷芳鲜。
金齑玉脍饭炊雪,
海螯江柱初脱泉。
临风饱食甘寝罢,
一瓯花乳浮轻圆。
自従舍舟入东武,
沃野便到桑麻川。
剪毛胡羊大如马,
谁记鹿角腥盘筵。
厨中蒸粟埋饭瓮,
大杓更取酸生涎。
(山东喜食粟饭,
饮酸酱。
)柘罗铜碾弃不用,
脂麻白土须盆研。
故人犹作旧眼看,
谓我好尚如当年。
沙溪北苑强分别,
水脚一线争谁先。
清诗两幅寄千里,
紫金百饼费万钱。
吟哦烹噍两奇绝,
只恐偷乞烦封缠。
老妻稚子不知爱,
一半已入姜盐煎。
人生所遇无不可,
南北嗜好知谁贤。
死生祸福久不择,
更论甘苦争蚩妍。
知君穷旅不自释,
因诗寄谢聊相镌。
苏轼·宋
定知玉兔十分圆,
已作霜风九月寒。
寄语重门休上钥,
夜潮留向月中看。
万人鼓噪慑吴侬,
犹似浮江老阿童。
欲识潮头高几许,
越山浑在浪花中。
江边身世两悠悠,
久与沧波共白头。
造物亦知人易老,
故教江水更西流。
吴儿生长狎涛渊,
冒利轻生不自怜。
东海若知明主意,
应教斥卤变桑田。
(是时新有旨禁弄潮。
)江神河伯两醯鸡,
海若东来气吐霓。
安得夫差水犀手,
三千强弩射潮低。
(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,
与海神战,
自尔水不近城。
)
苏轼·宋
夜读孟郊诗,
细字如牛毛。
寒灯照昏花,
佳处时一遭。
孤芳擢荒秽,
苦语余诗骚。
水清石凿凿,
湍激不受篙。
初如食小鱼,
所得不偿劳,
又似煮彭?
越,
竟日嚼空螯。
要当斗僧清,
未足当韩豪。
人生如朝露,
日夜火消膏。
何苦将两耳,
听此寒虫号。
不如且置之,
饮我玉色醪。
我憎孟郊诗,
复作孟郊语。
饥肠自鸣唤,
空壁转饥鼠。
诗従肺腑出,
出辄愁肺腑。
有如黄河鱼,
出膏以自煮。
尚爱铜斗歌,
鄙俚颇近古。
桃弓射鸭罢,
独速短蓑舞。
不忧踏船翻,
踏浪不踏土。
吴姬霜雪白,
赤脚浣白纻。
嫁与踏浪儿,
不识离别苦。
歌君江湖曲,
感我长羁旅。
苏轼·宋
白首归来种万松,
待看千尺舞霜风。
年抛造物陶甄外,
春在先生杖屦中。
杨柳长齐低户暗,
樱桃烂熟滴?
皆红。
何时却与徐元直,
共访襄阳庞德公。
苏轼·宋
客路相逢难,
为乐常不足。
临行挽衫袖,
更尝折残菊。
酒阑不忍去,
共接一寸烛。
留君终无穷,
归驾不免促。
岱宗已在眼,
一往继前躅。
佳人亦何念,
凄断阳关曲。
天门四十里,
夜看扶桑浴。
回头望彭城,
大海浮一粟。
故人在其下,
尘土相豗蹴。
惟有黄楼诗,
千古配淇澳。
苏轼·宋
殷勤去年月,
潋滟古城东。
憔悴去年人,
卧病破窗中。
徘徊巧相觅,
窈窕穿房栊。
月岂知我病,
但见歌楼空。
抚枕三叹息,
扶杖起相従。
天风不相哀,
吹我落琼宫。
白露入肝肺,
夜吟如秋虫。
坐令太白豪,
化为东野穷。
余年知几何,
佳月岂屡逢。
寒鱼亦不睡,
竟夕相噞喁。
六年逢此月,
五年照离别。
(中秋有月凡六年矣,
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。
)歌君别时曲,
满座为凄咽。
留都信繁丽,
此会岂轻掷。
镕银百顷湖,
挂镜千寻阙。
三更歌吹罢,
人影乱清樾。
归来北堂下,
寒光翻露叶。
唤酒与归饮,
念我向儿说。
岂知衰病后,
空盏对梨栗。
但见古河东,
荞麦如铺雪。
欲和去年曲,
复恐心断绝。
舒子在汶上,
闭门相对清。
(舒焕试举人郓州。
)郑子向河朔,
(郑仅赴北京户曹。
)孤舟连夜行。
顿子虽咫尺,
兀如在牢扃。
(顿起来徐试举人。
)赵子寄书来,
水调有余声。
(今日得赵杲卿书,
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《水调歌头》。
)悠哉四子心,
共此千里明。
明月不解老,
良辰难合并。
回顾坐上人,
聚散如流萍。
尝闻此宵月,
万里同阴晴。
(故人史生为余言: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,
则是岁珠多而圆,
贾人常以此候之,
虽相去万里,
他日会合相问,
阴晴无不同者。
)天公自著意,
此会那可轻。
明年各相望,
俯仰今古情。
苏轼·宋
畴昔月如昼,
晓来云暗天。
玉花飞半夜,
翠浪舞明年。
螟螣无遗种,
流亡稍占田。
岁丰君不乐,
钟磬几时编。
(田有服,
不乐。
)
苏轼·宋
圣主新除秘祝,
侍臣来乞丰年。
寿宫神君欲至,
半夜灵风肃然。
玉玺亲题御笔,
金童来侍天香。
礼罢祝融参乘,
前驱已过衡湘。
解剑独行残月,
披衣困卧清风。
梦蝶犹飞旅枕,
粥鱼已响枯桐。
陂水初含晓渌,
稻花半作秋香。
皂盖却迎朝日,
红云正绕宫墙。
苏轼·宋
我欲乘飞车,
东访赤松子。
蓬莱不可到,
弱水三万里。
不如金山去,
清风半帆耳。
中有妙高台,
云峰自孤起。
仰观初无路,
谁信平如砥。
台中老比丘,
碧眼照窗几。
巉巉玉为骨,
凛凛霜入齿。
机锋不可触,
千偈如翻水。
何须寻德云,
即此比丘是。
长生未暇学,
请学长不死。
《赠刘景文》表达了作者对身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,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,乐观向上、努力不懈,不要意志消沉、妄自菲薄。
《赠刘景文》是秋末冬初的季节。出自宋代苏轼。
《赠刘景文》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,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。此诗前半首说“荷尽菊残”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,后半首通过“橙黄橘绿”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,乐观向上,切莫意志消沉。
刘季孙(1033-1092),北宋诗人,苏轼称其为“慷慨奇士”。字景文,祥符(今河南开封)人,北宋大将刘平之子。赠刘景文【宋】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正是橙黄橘绿时。
公元1090年,苏轼任杭州刺史时,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叫刘景文的朋友。此人本是北宋名将之后,父亲在他幼年时战死沙场,兄弟早丧,孤苦无依。
刘景文60岁去世。
擎雨盖指的是荷叶,出自《赠刘景文/冬景》。原诗:赠刘景文/冬景朝代:宋代作者: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
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的意思是:廉颇老了,还能自己吃饭吗?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出自北宋词人辛弃疾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,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惆怅,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。
廉颇老了,饭量还好吗?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【作者】辛弃疾【朝代】宋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【作者】辛弃疾【朝代】宋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【作者】辛弃疾【朝代】宋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“花开花落终有时”应是从“花落花开自有时”而来,它的意思是:花朵凋落和花朵绽放开自然会有一定的时候。
“花开花落终有时”下一句是“缘起缘灭无穷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