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·唐
朝别朱雀门,
暮栖白鹭洲。
波光摇海月,
星影入城楼。
望美金陵宰,
如思琼树忧。
徒令魂入梦,
翻觉夜成秋。
绿水解人意,
为余西北流。
因声玉琴里,
荡漾寄君愁。
李白·唐
月化五白龙,
翻飞凌九天。
胡沙惊北海,
电扫洛阳川。
虏箭雨宫阙,
皇舆成播迁。
英王受庙略,
秉钺清南边。
云旗卷海雪,
金戟罗江烟。
聚散百万人,
弛张在一贤。
霜台降群彦,
水国奉戎旃。
绣服开宴语,
天人借楼船。
如登黄金台,
遥谒紫霞仙。
卷身编蓬下,
冥机四十年。
宁知草间人,
腰下有龙泉。
浮云在一决,
誓欲清幽燕。
愿与四座公,
静谈金匮篇。
齐心戴朝恩,
不惜微躯捐。
所冀旄头灭,
功成追鲁连。
李白·唐
慢世薄功业。
非无胸中画。
谑浪万古贤。
以为儿童剧。
立产如广费。
匡君怀长策。
但苦山北寒。
谁知道南宅。
岁酒上逐风。
霜鬓两边白。
蜀主思孔明。
晋家望安石。
时人列五鼎。
谈笑期一掷。
虎伏被胡尘。
渔歌游海滨。
弊裘耻妻嫂。
长剑托交亲。
夫子秉家义。
群公难与邻。
莫持西江水。
空许东溟臣。
他日青云去。
黄金报主人。
李白·唐
猛虎伏尺草,
虽藏难蔽身。
有如张公子,
肮脏在风尘。
岂无横腰剑,
屈彼淮阴人。
击筑向北燕,
燕歌易水滨。
归来泰山上,
当与尔为邻。
李白·唐
南船正东风,
北船来自缓。
江上相逢借问君,
语笑未了风吹断。
闻君携伎访情人,
应为尚书不顾身。
堂上三千珠履客,
瓮中百斛金陵春。
恨我阻此乐,
淹留楚江滨。
月色醉远客,
山花开欲然。
春风狂杀人,
一日剧三年。
乘兴嫌太迟,
焚却子猷船。
梦见五柳枝,
已堪挂马鞭。
何日到彭泽,
长歌陶令前。
李白·唐
欲别心不忍,
临行情更亲。
酒倾无限月,
客醉几重春。
藉草依流水,
攀花赠远人。
送君从此去,
回首泣迷津。
李白·唐
明宰试舟楫,
张灯宴华池。
文招梁苑客,
歌动郢中儿。
月色望不尽,
空天交相宜。
令人欲泛海,
只待长风吹。
李白·唐
昨日登高罢,
今朝更举觞。
菊花何太苦,
遭此两重阳。
李白·唐
待月月未出,
望江江自流。
倏忽城西郭,
青天悬玉钩。
素华虽可揽,
清景不可游。
耿耿金波里,
空瞻鳷鹊楼。
李白·唐
羽林十二将,
罗列应星文。
霜仗悬秋月,
霓旌卷夜云。
严更千户肃,
清乐九天闻。
日出瞻佳气,
葱葱绕圣君。
回乡偶书的偶书是随便写的。偶: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,是随时有所见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。
回乡偶书二首【作者】贺知章 【朝代】唐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
回乡偶书是指《回乡偶书二首》,是人教版、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古诗。作者为唐代诗人贺知章。
《登鹳雀楼》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,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,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,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,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。
不是,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顶上,号称“天下江山第一楼”。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,它依临黄河,远眺华山。黄鹤楼在三国时期是军事楼,后演变成为观赏楼,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。
《登鹳雀楼》是人教版、部编版二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学的古诗。作者是盛唐诗人王之涣。全诗为: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译文: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,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。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,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
《春晓》是描写春天早晨的景象。因此,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春季,在一天清晨,也就是日出前后的时刻。
古诗春晓,村居中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有草长莺飞 拂堤杨柳 东风纸鸢春晓【作者】孟浩然【朝代】唐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,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。
《春晓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五言绝句。
王昌龄的《出塞》诗句秦汉所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四类。
出塞表达了诗人慨叹远征之苦,良将之苦,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、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,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,使国家得到安宁,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。
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“但使龙城飞将在”中的“飞将”指的是:汉朝名将李广。
《出塞》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,《出塞》是乐府旧题。王昌龄所处的时代,正值盛唐,这一时期,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,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,边塞诗人的作品中,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,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。 同时,频繁的边塞战争,也使人民不堪重负,渴望和平,《出塞》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。
近日,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火了,影片呈现了李白、高适、杜甫等数十位“顶流”诗人群像。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,很多观众直呼“血脉觉醒”,电影共涉及48首诗词,你会背几首?快来(预)习。